這幾日在王東祥和王東來的幫助下,他們住的地方也換上了顧府的牌匾,家裡該添置的東西也都添置齊全了。
思其看着那一應俱全的碗筷桌椅,心裡倍感踏實,這才像個過日子的樣子嘛。
這幾日方氏和李氏都帶着自己的孩子過來幫忙了,她們把孩子帶來思其才知道,原來她們家裡的人竟然那麼多。
方氏有三個兒子,三個閨女,最小的是一個閨女,還背在背上,隻有幾個月大呢。
李氏是兩個兒子,四個閨女,當時過來吃飯隻帶了兩個,那是怕帶的人太多了,東西會不夠吃,這幾日幹的活兒多才把他們都給帶上了。
這些孩子個個都很聽話,讓幹什麼就幹什麼,任勞任怨的,有他們幫忙,這地方才很快就給歸置好了。
天闊要來這裡上任的消息很晚才傳過來的,應該是說很晚才能确定,他們也來不及過多的收拾,先前為了接待,也隻是把這門口給打掃幹淨,還有屋裡的幾間房給打掃幹淨了,要不然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活兒要幹啊。
這縣城十分破敗,思其覺得連自己家鄉那邊的一個鎮子都不如,好些東西都買不了好的,還好自己從家裡帶來了許多,這可省了不少的心思。
等終于把所有的事情都給辦好了,思其便和天闊商量着,讓王東祥王東來把他們的家人全都給叫來,在他們這裡吃上一頓飯。
還有兩日功夫天闊就要正式上任了,明日他還要去一趟府城,算是打一聲招呼。
王東祥和王東來二人十分不好意思,奈何天闊思其心意已決,一定要讓他們把家裡所有的人都給帶過來,他們推辭不掉,這才給應下了。
這一日吃過了早飯,兩家人都到了這裡來,要在這裡做飯,那可得費不少的東西呢,他們雖是知道知縣大人肯定是給準備好了的,但也從家裡帶了不少吃食,家裡這麼些人口呢,都去吃飯,那不得耗費一些東西呀?
他們可丢不起那個人啊。
兩人家裡的人口都很多,住在離着縣城不遠的村裡,既然說了是家裡老老少少都去,那他們也就依言辦了,趕着牛車,把所有的人都帶上,兩個大家庭一起去了顧府。
王東祥和王東來現在雖然不算是親戚,可是往上倒幾代還是能扯得上關系的,他們也算是同一個輩分,雖然不住在一塊兒,可卻在一個縣衙裡謀差事,也算是一種緣分。
所以這幾年來,兩家人的關系也越來越近,他們兩家的父母都還在,一大把年紀了,每日又是下地幹活兒又是操持家務的,十分辛苦。
快要到顧府了,王東祥的父親說道,“咱們這麼多人去縣太爺家裡不太好吧?
這要是傳出去,人家還說咱們上門吃白食的呢,兒子啊,要不然把我放這兒吧,你帶着你娘他們去就行了。
”
王東祥說道,“爹,您就放心吧,您兒子是那樣的人嗎?
縣太爺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請咱們,也實在是不好拒絕,要不然我也不會同意呀,今日咱們上門去吃了,以後再還回來,家裡有什麼好的都給縣太爺送來,你說這好不好啊?
”
老爺子這才點了點頭,“這樣好,這人情啊,總得還了才行的。
”
兩家的老爺子歲數差不多大,以前也時常見面,這又湊在一塊兒了,倒是說得樂呵。
很快也就到了顧府,在外面敲了門之後,是天闊親自來開的門,見是他們來了,趕緊讓他們都進去。
到了之後,大家就要行禮,天闊全都給制止了,“今日是請你們過來吃飯,不用那麼客氣,就跟平時一樣閑話家常就行了。
”
這會兒還很早,今日要操持這麼多的飯菜,思其和周好周興三個人當然是不行的,他們這裡又沒有幫忙的婆子。
先前就已經跟方氏和李氏說了呢,讓她們早一點過來,要不然這頓飯還忙不出來。
這會兒都已經吃過早飯了,昨日思其也上市場上去看了看,把該買的東西都買了回來,再加上家裡帶回來的一些臘腸臘肉什麼的,這頓飯注定是十分豐盛了。
兩家的女人們全都去幫着幹活兒了,這廚房裡熱熱鬧鬧的,思其倒有一點在家裡的感覺了。
天闊則是和王東祥王東來他們坐在一塊兒說話,還有兩家的老爺子,他們在天闊面前總是十分的拘束,跟他說話又很恭敬,倒弄得天闊很不好意思。
想一想,在家裡的時候,自己的爺爺奶奶見着知縣不也是這樣的态度嗎?
不管怎麼說都是改不了的,他也就不多話了。
中午是思其掌勺,今日是請别人過來,做飯她要是隻在邊上幫點忙,就不太像個主人家的樣子了。
而且她也想讓他們都嘗一嘗自己家鄉那邊的味道,上次來這裡的第一頓飯可是方氏和李氏做的,這一回就看看她的手藝了。
距離這麼遠,做飯的習慣還是不太一樣的,雖然大多數原材料也差不多,可做出來的飯菜就是不同,還是蠻新鮮的。
忙活了一上午,思其倒也不覺得累,一個一個的菜弄出來,全都端到了屋裡去。
在那兒擺了三張桌子,今日男人一桌,女人一桌,孩子們在坐上一桌,想想都覺得熱鬧。
方氏和李氏兩個人關系還不錯,但明顯方氏的話要稍微多一點,就算思其不主動問她,她也會自己開口說幾句。
而李氏就不一樣了,隻有思其問到她的時候,她才會答上兩句,還很是慌張,生怕自己說錯了話。
等把飯菜都準備得差不多了,方氏說道,“夫人的手藝可真是好,上次我還在夫人面前賣弄,現在想起來都很羞愧呢。
”
思其連忙擺手,“你可别誇我了,我就會做這麼些,還是在家裡看着學的,好些菜還是今日第一次做呢,要是味道不好,你們也将就将就,我也就隻有這樣的手藝了,不好吃也别往心裡去啊,以後我還得多請教你們呢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