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皇子沒有多留,說完這些事情便離開了宣王府。
臨走前告訴她不要離開宣王府,待明日他會再次登門,将自己手中的蠱蟲喂到陸榮軒的身體裡。
屆時還請她與燕千絕二人同時護法,保這孩子性命。
燕千絕對陸辭秋說:“你放心,七哥說三日内必有結果,那就一定會有。
隻是這次事件特殊,結果不見得能讓我滿意,也不一定會對解蠱有幫助。
咱們還是要做萬全打算。
”
陸辭秋點點頭,“我明白。
能在望京城内、能在我眼皮子底下下蠱,這件事情本身就不簡單了。
軒兒的事我心裡也有數,大不了最後就是進入我那一方空間,保命總是可以的。
隻是……”她頓了頓,再道,“人這一生,活着是一回事,好好活着又是另外一回事,我總不能把軒兒在空間裡關一輩子,他受不了,我也會受不了的。
”
燕千絕坐到她身邊,卻不知該如何安慰。
陸榮軒在望京城裡着了别人的道,這件事情也讓他顔面無光。
如果京城都不是最安全的地方,那這些年燕家治理天下,治的又是什麼?
此番是陸榮軒中蠱,可若中蠱的人是陸辭秋,或是宮中父皇母後,他又當如何?
“那西高國大蠱師……”陸辭秋不确定地道,“西高國為何會有這種人物?
那個國家盛行巫蠱之術嗎?
你說軒兒這個蠱,會不會同西高國有關?
”
燕千絕告訴她:“西高國并不盛行巫蠱之術,隻因國君曾有一愛子,幼年時遭人暗算,中了蠱毒。
他眼睜睜看着那孩子在自己面前死去,死時全身長出蠱蟲,竟将屍體啃噬得一幹二淨。
且在屍體啃噬掉之後,那些蟲子也化為一灘污水,全都不見了。
他多方打聽才知,那竟是蠱術,而下蠱之人是他的一位妃子。
因妒忌寵妃産子,怕危及到她兒子的利益,故而找人下蠱,害了那位皇子。
西高國君知真相後氣得活剮了那位妃子,娘家也滿門抄斬,但是下蠱的蠱師卻沒有找到。
後來,西高國君為了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,也因為那次幼子的死亡實在給他留下了太大的心理陰影,他意識到了蠱師的可怕,也害怕那位妃子背後的蠱師回來報複。
于是輾轉打聽到了一位道行很高的大蠱師,親自往那大蠱師居住的深山走了三趟,終于請得那位蠱師出山,自此坐鎮西高,成為了西高國皇族供奉的蠱師。
”
陸辭秋張了張嘴,又想再問,燕千絕不等她說話便主動道:“我知你一定要問,西高國君如何能證明,那位大蠱師不是妃子背後之人。
其實這件事情南嶽也曾分析過,當年我還小,隻記得老頭子說起過,其實西高國君已經無所謂那位蠱師是不是妃子背後之人了。
即便是,隻要蠱師從今往後替皇族做事,聽命于他,他也可以不去追究愛子之死。
反正皇上的兒子有很多,死了一個或許當時是悲痛的,可是日子久了也就抛到腦後了。
他真正看中的是蠱師的能力,和蠱師能為他以及西高國貢獻多少。
所以你問軒兒中的蠱是不是跟西高國的大蠱師有關,這事兒還真不好說。
我們假設那大蠱師就是當初害死皇子的人,那麼很有可能他如此所為,就是為了讓自己進入西高國君的視線,讓西高國君意識到蠱術的可怕,從而生出恐懼與敬畏,最後不惜忘記愛子離世的痛苦,親自出面将他請出山。
國君看中他的能力,他看中的也是國君的權力,二人各取所需,這些年倒也相安無事。
但西高國畢竟是草原小國,既不地大也不物博。
或許那大蠱師最初覺得做一個小國的供奉也很好,可是時日久了,他的野心越來越大,小小西高國便滿足不了他了。
于是他将目光又盯向了南嶽,再于是……故伎重演。
”
陸辭秋深吸了一口氣,“故伎重演。
意思他出手害了軒兒,借此讓我們知道他的厲害,從而震懾皇上,讓皇上效仿當初的西高國君那般,再把他請到南嶽來供奉?
哼!
他想得還真美好,這是瞧不起我呢,還是瞧不起南嶽呢?
”
話說到這裡,又輕輕地歎了一下,“或許确實是看不起我,畢竟我自诩醫術高明,面對蠱毒卻無能為力。
聽說蠱師下蠱往往都在無形之中,叫人很難防備。
那麼等有一天我面對那位蠱師,可能也沒有辦法防備。
不過他若真的那樣厲害,能無所顧忌随意給人下蠱,那他根本用不着通過害人來得到旁人的關注,更用不着去當一個國家的供奉,他直接稱帝就行了。
而之所以他還要繞那麼大一個彎子,說明蠱之一術,應該還有很多限制。
他所養的蠱,并不能想下給誰就下給誰,也做不到想下多少就下多少。
”
說到這裡,她突然就明白了,“是了,一位蠱師一生能培養一隻厲害的蠱蟲就不錯了,想要培養多隻,要耗費他很多心血和精血,根本無力承擔。
何況除了下給别人的蠱蟲之外,他身邊還會養一隻母蟲,如此一來,他就沒有心血再去養更多蠱。
如今蠱已經下到了軒兒身上,那位大蠱師現在應該再無蠱可下了吧!
”
這是她的猜測,但究竟真相如何,目前誰都不知。
她又問起七皇子擁有的蠱,燕千絕告訴她:“準确來說那不叫蠱,是七哥以備不時之需,給自己留的後手。
這些年我們沒用上,沒想到軒兒這孩子倒是要先用了。
阿秋,你怕不怕?
”他問她,“懷北太子還未解決,如今又出了巫蠱一事,南嶽要面對的危機越來越多了。
南嶽王朝曆經五百年,雖說戰事不斷,但總的來說還算和平。
史籍曾有載,說燕氏王朝五百年會經一場大劫難,我們都不知那所謂的劫難是什麼,甚至先祖曾預言可能是動地翻身,或是海起大嘯,或是山洪爆發,又或是土地幹旱。
但如今看來,所謂的劫難可能并不隻是那些現象,而是來自四面八方齊聚的壓力。
不過史籍還曾載,當南嶽遇大劫,也将迎大貴。
此大貴乃一人,可助我南嶽順利渡劫,還可引我南嶽走上一條從未走過的路。
阿秋,或大劫當真存在,那大貴之人,怕就是你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