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重生1994,逃婚海釣赢麻了!

第820章 立竿見影的辦法

  唐建國同樣舉起酒杯,說道:“此刻我的心跳依舊很快,我總感覺咱們村裡即将迎來天翻地覆的變動。别人怎麼說我不在乎,反正唐鎮長,我跟定你了!我有四個兒子,個個都是青壯年,他們要是不跟着幹,我就拿皮帶抽他們。”

  “我家也是!”馬寶劍趕忙應和,“咱們齊心協力,争取把這事兒幹成!”

  這頓飯吃得大家愈發熟悉,氣氛也愈發熱絡。

  途經批發城時,劉奕邦購置了許多鉛筆和本子,打算送給米小楠,用作教學時獎勵學生的物品。

  登上火車後,徐志強問道:“劉鎮長,你買這些東西做什麼呀?”

  劉奕邦微笑着回應:“都說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!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窮不能窮教育!這些文具我準備捐給村裡的學校。我還聯系了我老家那邊的學校,他們每年都會更新一批圖書。”

  “很多圖書雖說不是全新的,但也有六七成新。我已經托人把那些圖書打包好,給我郵寄過來。到時候在學校裡專門騰出一個房間當作圖書室。孩子們做完作業就能去借書閱讀,通過書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。”

  唐建國疑惑地問:“看這些書會不會影響學習呢?”

  劉奕邦回答道:“這些都是經過篩選審核的圖書,适合小學生閱讀!讀了之後隻會對學習有益。如今和以前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不同了,以後的題目都很靈活,需要豐富的知識積累才能考出好成績。”

  “真的嗎?”唐建國又問。

  劉奕邦拍着胸脯保證:“我可是名牌大學畢業的,我有同學就在教育部門工作!之前我們探讨過這個問題,他跟我講了當前的教育趨勢。”

  “孩子們閱讀的書籍,隻要不是亂七八糟的,都對他們有幫助。書讀得多了,寫作文自然就不愁了。我們每個人的努力,都在托舉着孩子們。希望有一天,孩子們讀了書,長大後能學有所成,回饋家鄉。”

  這一趟出差,徹底讓八巷村的這幾位村幹部心服口服。

  到了縣裡,幾位村幹部簡單吃了點東西便回村了。

  劉奕邦卻不能就這樣回去,他将這次出差的内容整理成書面文件,以正式報告的形式向周支書記和王鎮長彙報。

  周書記和王鎮長沒想到劉奕邦的行動如此迅速,驚訝地問道:“大學裡真的會派人來,而且還願意出資?”

  “這是個試點項目!”劉奕邦解釋道,“如果能在我們村成功推廣,研究成果才算有效,這樣才能向其他地方推廣。這是地方和學校互利共赢的事。”

  周書記點了點頭,稱贊道:“小劉鎮長,也就你有這樣的見識,換作其他村幹部,根本想都不敢想。”

  王鎮長也跟着點頭附和:“沒錯!反正要是我,沒有十足的把握,肯定不敢推動這件事。”

  劉奕邦回應道:“這就是我們這些中央選調生的職責所在!大膽嘗試,即便錯了,也能證明這條路行不通,我們再換條路走。”

  就這樣,周書記和王鎮長被說服了。

  畢竟他們清楚,沒必要和劉奕邦争論,他們知道劉奕邦是有大志向的人,如同鯉魚,終要躍龍門,不會在他們這個地方長久停留。

  彙報完正事,周書記問道:“小劉鎮長,縣裡面同意了咱們的提議,先給我們派來五個醫生,還想要咱們提供七個名額,你看這樣安排行不行?咱們鎮上醫院安排三個名額,如何?”

  劉奕邦笑着說:“行,周書記,您和王鎮長安排就行,我隻有一個要求。所有派去的大夫,必須有能力、有真才實學,而且要年輕。要是咱們送去的都是關系戶,不符合标準,人家會把人退回來,以後就再也沒機會了。”

  周書記和王鎮長點頭表示明白:“要說别的事兒,或許有人想耍小聰明、走捷徑。可這看病救人的事兒,誰敢亂來啊?畢竟人吃五谷雜糧,誰都會生病。縣裡面這七個名額,其中三個給了市裡。來的可都是正兒八經醫學院畢業的高材生。這麼好的機會,大家都不會浪費。”

  沒辦法,這裡的醫療資源實在太匮乏了,從上到下都格外珍惜這次機會。培訓一年,隻要認真學,能學到不少真本事。

  今年有這樣的機會,明年說不定也有,大家都盼着能持續發展。好的資源,真不是那麼容易争取到的。

  劉奕邦放心了,說道:“那就好。這些事情,後續我會聯系鄉村醫生,讓他們來參加培訓,同時咱們還得想辦法提高他們的待遇。”

  王鎮長面露難色,歎着氣說:“誰不想提高待遇啊?可咱們這兒資源匮乏,到處都需要用錢,現在老師的工資有時候都還會拖欠。”

  劉奕邦皺起眉頭,深知這貧困地區窮得太厲害了,說道:“還得大力發展經濟啊!”

  “是啊,經濟發展不起來,其他方面都得受影響。”王鎮長感慨道,“現在膽子大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,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确實快,但出去的人畢竟還是少數。要是能找到合适的工廠,組織村裡的青壯年出去打工,倒也是個辦法。”

  劉奕邦思索片刻後說:“發展經濟,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。外出務工,确實是個不錯的主意。”

  他沒有立刻答應,打算稍後給朋友季恒打電話。季恒那邊私營工廠衆多,或許正需要工人。到時候以鎮政府的名義,向外輸送勞動力。

  不僅江浙一帶私營經濟發展迅猛,工廠衆多,沈城那邊也是如此,工資水平相對較高。

  回到辦公室,劉奕邦立刻給季恒和另一位在江浙地區的楊成打電話,詢問他們那邊是否需要勞動力。

  季恒回答道:“需要,我這段時間正在統計呢,正想着你那邊要是有富餘勞動力,可以輸送過來,這也是個不錯的增收途徑。”

  劉奕邦聽後,松了口氣,說道:“那咱們能不能以公對公的形式合作,把這些勞動力輸送過去?畢竟大家人生地不熟,第一次出遠門,難免會擔心害怕。另外,這樣也便于管理,防止出現混亂。過年的時候,統一幫他們買車票回家。對了,賺的錢直接打到銀行卡裡,這樣更安全,還得對他們進行相關培訓……”

  季恒明白這活兒不輕松,但好朋友這麼做也是為了給當地百姓一個保障。

  季恒點頭應道:“行,我這邊統計好就告訴你。”

  “多謝了。”劉奕邦感激地說,大家太窮了,能賺點錢改善生活真是太重要了。

  同樣的電話,劉奕邦也打給了二哥劉奕文,并且得到了一個好消息。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