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姑娘她戲多嘴甜

正文卷 第428章 因地制宜

姑娘她戲多嘴甜 玖拾陸 4579 2025-02-15 10:44

  此刻的寶安苑,算不上鴉雀無聲,但在場之人,即便是與身邊人交流,也都壓低了聲音。

  他們不想影響台上思考的溫辭。

  溫辭被“刁難”了一上午了,無論是特特來看熱鬧,還是興趣僅在茶會上的人,到了這會兒,大部分人都會承認,溫辭學問不錯,且極有風度。

  易地而處,被人質疑,還一輪接一輪的考驗,哪怕肚子裡的墨水撐得住,精神都不一定扛得住。

  溫辭抗住了,且抗得很漂亮,舉手投足裡,一位學生該有的謙遜、大方又不缺自信,彰顯無遺。

  這很能得人好感。

  江緒的提問,從語氣、态度來看,他對溫辭并無“惡意”。

  不是陰恻恻地在題目裡給溫辭挖坑,也不是為了一探溫辭虛實、咄咄逼人,亦不跟戴天幀一樣,明着提問、實則撐台面。

  江緒就是問了自己的心中所想,且點了溫辭的名,想聽一聽對方的見解。

  僅此而已。

  因而,這時候就該靜下來,讓溫辭仔細想一想答案。

  可事實是,大家夥都實在忍不住不說話。

  這道題,能說道的東西太多了。

  “不好答啊……”高台上,有人低聲道,“紙上談兵,最容易假大空。

  “假大空就假大空,”另一人道,“空一些、虛一些,也好過不知狀況卻硬要接地氣,被懂行的人一聽,贻笑大方。

  “這裡能有幾個懂行的?

  “喏,”一人指了指高台下面,“看到搭着的桌子沒有,今兒出了什麼題、誰做了什麼答,都有人記下來。

  此舉,方便考生之後整理,也方便那些沒法來寶安苑的人。

  “京裡肯定不缺了解蜀地狀況的,溫辭若是胡亂指點,别人一看……”

  這些議論聲,就在溫家人邊上。

  溫慧聽見了,着急地拽緊了溫宴的手:“阿宴……”

  “别急,”溫宴以笑容安慰溫慧,“先聽哥哥怎麼答。

  說着,溫宴擡眼看向溫子甫。

  溫子甫摸着胡子,沉沉看着溫辭,眼睛裡,有些緊張,但也有信心。

  溫宴知道,溫子甫和自己想的是一樣的。

  蜀地水利狀況,這題對溫辭很難,太空泛了,但溫辭有一個優勢,他好好讀過李三揭寫臨安府水情利用、改善的文章。

  李三揭精通水利,寫的這篇文章,是真真正正的言之有物。

  霍懷定拿到了以後,讓霍以暄細讀過,同樣,溫子甫也讓溫辭認真念過。

  不僅讓念,他還給講。

  裡頭的每一個點,拆開來揉碎了,全部教給溫辭。

  溫子甫本就是臨安府的官員,解釋起來頭頭是道,即便有不清楚的地方,他後來也請教過李三揭,自己懂了,繼續教兒子。

  有這樣一篇珠玉文章在前,溫辭便是假大空,也不至于飄到天上去。

  至于最後能不能講出花來,就看溫辭讀書的腦子了。

  是死讀書,還是有靈氣。

  曹氏聽了其他人幾句議論,又見身邊的溫子甫神色凝重,亦明白了艱難。

  “老爺,”曹氏吸了口氣,“辭哥兒……”

  她才剛說了個頭,自己就頓住了,因為溫辭睜開了眼睛。

  曹氏哪有心情再和溫子甫說話,她全心全意都在兒子身上了。

  溫辭拱手,清亮的聲音傳開:“江兄這麼問,自不是想聽我做一篇空泛文章,也不是拿先生們教的套話來說水利,那些東西,江兄必定也背得滾瓜爛熟,且你熟悉蜀地,滾瓜爛熟之後,還能再擴展一番。
江兄想聽的,是地方官員、百姓在面對江河水流時,到底能做什麼、該怎麼做。

  江緒颔首:“是,這是我的目的。
若要以此寫策論,我能寫出三五篇不重樣的。

  可文章僅僅隻是文章。

  文章不等于實際,不等于水流。

  溫辭道:“水情的水,是江海湖泊,也是汩汩溪流。

  很遺憾,我沒有到過蜀地,我對蜀地水情的了解,僅僅隻是那幾條出名的江流,知他們源頭,以及修建百年、出名的堤壩堰而已。

  不知其支流多少,不知其左右地形,不知當地百姓的生活習慣,那我說出來的利用、治理,也不過是一拍腦袋、胡亂想象。

  而水,是由不得一個人來胡亂想象的。

  溫辭答題的方式讓所有人都愣了愣。

  “答不上來?
所以……”

  “可他也沒有說錯啊。

  隻有江緒,眉頭蹙着,卻是微微點了點頭。

  “你看,江緒好像贊同溫辭。

  “本來就是,那些套話都背膩了,我不信溫辭不會背,他就是覺得背那些應對江緒沒意思。

  台上的溫辭稍稍停頓,又開口了:“因地制宜,無論是農耕還是水利,都脫不開這四個字。
大的、寬泛的,各地自有不同,一些細小之處,我可以和江兄,以及各位分享一下臨安府的做法。

  李三揭在地方上确實費了苦心。

  臨安有山,有平原,有臨海,山上有溪,平原有河,河入大海。

  不同分布的村鎮百姓怎麼利用水,怎麼跟水打交道,細緻又周全。

  江南多雨,再是小心應對,也不可能杜絕水災侵害,如何觀察水患,如何應對它,又如何再災後迅速重建、甚至利用水災帶來的東西……

  溫辭語速不快,節奏适宜,不說學子們,整個寶安苑随着他的聲音,一點一點,鴉雀無聲。

  邊上記錄的學生,奮筆疾書。

  說到最後,溫辭道:“還是那四個字,因地制宜,臨安府的狀況未必适合蜀地。

  蜀地很大,比臨安府大得多,且地形複雜,細化到每一段河道,一個村落,沒有一模一樣的方式可以去套用。

  地方上到底要怎麼做,需得看過、了解過、想過。

  我剛才說臨安府的應對,也是臨安官員們代代思考、總結的成果。

  尤其是,原臨安知府、現工部侍郎李三揭李大人,他寫過一篇臨安府的水情文章,我從中學到了很多,若不然,即便是我生長的臨安府狀況,我也無法說得那麼詳細。

  在長篇的論述過後,溫辭把李三揭的大名提了出來。

  他以李三揭的文章為根本,那就應該告訴所有人,而不是獨占那份“功”。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