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卷:争霸前夕 第376章 擠爆倉位
豫州,洛陽
到了第二天,嵇無銀下令朝南陽抛售兩萬石糧食,價格還是兩百四十文一鬥。
豫州糧商商會繼續吃進。
身在汝南的謝湛得知後下令,“跟進!
我們跟着以同樣的價格往南陽抛售一萬石糧食。
”
豫州糧商商會反應略慢了一拍,然後同樣吃進了。
劉孝槐:“汝南那邊有人跟着我們一起抛售糧食。
”
嵇無銀說道,“應該是謝湛和顧懷笙陸翡等人,不用管他。
”
謝湛顧懷笙陸翡等人離開南地的動靜做不到悄無聲息,更何況帶着那麼多錢糧了。
他們嵇氏留在南的人早已将他們的異動彙報過來了。
謝湛等人此舉,會加速到達他們的目的。
第三天,洛陽那邊抛售三萬石。
謝湛在汝南就抛售兩萬石。
豫州糧商商會兩邊都吃進了。
嵇無銀看着許昌方向,“九萬石了,豫州糧商商會還能吃進多少?
”
豫州,許昌
糧商商會裡,車九明臉色難看,“怎麼會一下子出來那麼多糧食?
”還是兩個地方!
其他人也面面相觑,三天,他們一共吃進了九萬石糧食了。
每一萬石糧食他們需要花兩萬四千兩吃進。
才三天,他們就花費了二十一萬六千兩,才三天啊。
“會長,如果明天洛陽和汝南兩地還有糧食抛出來,我們怎麼辦?
”
一個商會成員問出了他們最頭疼的問題,為了刮南陽地皮,他們手上全是糧食,資金不多的。
就指望高價将手中的糧食變現呢。
現在他們拉高了糧價,成了别人在變現。
“吃進!
”車九明冷冷地道。
其他人對視一眼,沒有異議。
因為他們知道,不吃進,糧價就會跌,所有的心血就白費了。
遼東郡,平郭縣
呂頌梨得知嵇無銀已經開始執行計劃了。
她的操盤計劃是針對南陽局勢制定的。
在後世的商戰中,範仲淹的千古陽謀以及中儲糧的成名戰都很經典。
前者說的是範仲淹主政杭州時,遇到災年,本地富商們聯合起來擡高糧價。
他手上赈災的糧食也不多,他的困境和張獻目前差不多的。
他當時就想了一個辦法,直接以高于糧商定價的價格從糧商手裡大量收購糧食,富商們開心地将糧食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了範仲淹。
範仲淹此舉引來老百姓罵聲一片,但他沒有辯解,依舊高價收糧。
因為他的做法,讓杭州糧價最高的消息不胫而走。
在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裡,各地糧商從各地運來糧食,杭州的碼頭驿站等都停滿了運糧的船隻車輛,就想趁機撈一筆。
範仲淹一看便知時機成熟,當下就決定停止收購高價糧,并且開倉放糧,免費糧大量投放,以緻杭州糧價開始暴跌。
這時各地糧商們要是把糧食運回去,損失更多,他們沒辦法,隻能低價賣糧。
如此一來,杭州糧價就穩住了。
呂頌梨發現,豫州的糧商商會會長車九明是有頭腦和手段的。
如今,豫州糧商商會拉高糧價,卻沒有引發多地糧商運着糧食蜂擁而至,來和他們搶食。
一切皆因他将一鬥米的價格定在兩百六十文。
這個價格,能讓以車九明為首的糧商商會各成員賺到盡可能多的利潤,又不至于讓各地糧商蜂擁而至。
畢竟各地糧商運糧到南陽是會增加他們的成本以及有損耗的。
兩百六十文一鬥的糧價對外地糧商來說還不夠有吸引力,畢竟現在的糧價哪裡都不低。
說完了範仲淹的千古陽謀,就不得不提中儲糧的成名戰了。
其實中儲糧的成名戰更激動人心。
零八年的時候,外商想掌控中國糧食市場,好高價傾銷糧食。
中外雙方進行了一場博弈,中國想穩定糧食價格,不斷地抛出儲備糧,而外商不斷地吃進中國糧食。
外商想着,等他們将中國的儲備糧給完全吃下,中國的糧價便由他們做主了。
但中儲糧的儲備太讓人琢磨不透了,外商怎麼吃進都吃不完。
博弈到了後期,中儲糧抛糧的架勢依舊不見疲軟。
外商怕了,不敢再吃進糧食了。
外商計策失敗之後,為避免更大的虧損,他們不得不低價盡快将手中的糧食出售。
因為中儲糧一直在抛售糧食,不斷地降低糧價,他們如果不出售,會虧得更多。
外商不斷抛售手中的糧食,中儲糧就以低價收回這些糧食。
這一進一出,中儲糧賺了個盆滿缽滿,打了個漂亮的防禦戰,更是因此一戰成名。
如今在南陽的戰場,他們如果像範仲淹那樣做,固然也能解決南陽問題,但這樣豈不是便宜了豫州糧商商會的那些人?
讓豫州糧商商會那幫人如願高價賣出了糧食。
最後遭殃的是全國各地糧商。
人家看到商機,千裡迢迢運糧到南陽去,想賣個高價,有什麼錯呢?
呂頌梨這次制定的操盤計劃,其實是将兩場戰役的精髓綜合運用起來了。
豫州的糧商商會既然開始大幅度拉擡糧價,說明對方已經完成了吸籌的工作。
他們手上肯定囤積了不少糧食,等着變現,由此便可推測他們手上的銀子并不多。
嵇無銀抛售糧食,就是想逼對方吃進,将對方的現銀套出來,同時擠爆他們的倉位。
當豫州的糧商商會的所有成員手上全是糧食,沒有一點現銀的時候,而南陽還在頑強地支撐着,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狀态,就問他們心裡慌不慌?
後面再有點風吹草動,啧啧。
而且糧商商會的富商們,又不是鐵闆一塊,隻要方法得當,總能撕開一道口子的。
即使操盤失敗,計劃不如預期,那他們以二百四十文錢的高價賣糧得來的銀子總是真的吧?
大不了拿銀子從别處買糧運到南陽,災民的命總能保住的。
有了能兜底的前提,接下來幹就完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