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劇透歷史:從三國開始》第79章 武侯祠
第79章 武侯祠
漢族?
那不就是漢人?
廳內眾人精神一振,自從世宗(武帝)橫掃八方之後,漢朝之民以漢為傲,無分秦楚魏,以國為名,皆稱漢人。
“歷千餘年,十餘朝,那後世後輩對唐多讚美,對宋多惋惜,對明朝也多臧否,但後世依然自稱漢人?
”
眾人瞬間覺得與後輩親近了不少,就連剛才走過去那兩個少年的身材看著都挺拔了不少。
“嗯,雖然瘦弱,但自有我一番漢家兒郎的氣度,不錯!
”
就連劉備,看著那些在他祠廟門口,手裡拿著不認識的小盒擺出各種姿勢的男女老少,表情都柔和不少。
算啦算啦,這樣算起來都是晚輩呢,開心就好。
【出師表碑文還有個有意思的點兒就是落款是嶽飛嶽將軍。
按題寫的跋語所說是紹興八年夜宿南陽武侯祠避雨,一個堅持北伐抗金的將軍與北伐複漢的丞相有了跨越時空的共鳴。
於是嶽將軍揮毫潑墨寫下了我們眼前的出師表,整幅書法行楷開頭,草書收尾,其字厚重激揚,行筆剛勁不柔。
但宋朝史料較多,並沒有嶽飛拜訪南陽武侯祠的記錄,因此一般來說認為這個字帖,偽而不劣。
】
“這嶽將軍名飛,乃是那九妹完顏構的將軍?
”
從隻言片語中拚湊出來了基本的信息:
“這宋也如蜀漢要北伐奸逆,可歎!
”
“這宋也有力挽狂瀾之臣,可敬!
”
“這宋沒有如孫吳一般的盟友,甚幸!
”
蔣琬笑道:
“不過張將軍,看剛才兩個童子郎的交談,那馬背皇帝完顏構的風評尤惡,似是和將軍猜測甚遠。
”
雖然不懂後世的俚語,但剛才那兩個評價怎麽聽都不像是好話。
張飛倒是沒嘴硬,隻是看著光幕上的字跡有點出神。
【咱們穿過昭烈廟就是武侯祠,因為君臣之別所以需要下幾級台階。
過廳的位置三幅耳熟能詳的楹聯就不贅述了,廳匾後面還有一副畫家徐悲鴻的手書。
上寫“萬古雲霄一羽毛”,來源是唐朝丞相的第一粉絲杜甫的詩,讚丞相其人如九天鸞鳥一般。
】
雖然已經早有準備。
雖然此前的光幕就已經感受到出師表的影響。
但如今孔明還是感覺臉上有點發燙,如何能被後世如此讚譽並懷念?
孔明此刻感覺壓力很大。
其他人倒是笑呵呵指指點點:
“大哥,你三回才把軍師請回來後世都知道啦。
”
“孔明隆中對立意深遠,當得起如此讚譽!
”
【過廳之後便是武侯祠了,也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祭拜的地方。
最著名的當屬掛在門口兩側的攻心聯,既點評了丞相的功績,其中又頗多微言大義。
撰聯人趙藩也是借此筆諫當時鎮壓起義的川督,雖然筆諫失敗導緻貶官,但也讓趙藩看透了清王朝腐敗的本質。
由此也讓趙藩後來做出來了最重要的決定:爺起義啦!
加入辛亥革命去給大清敲喪鍾去了。
】
這個詞實在是太過紮眼,眾人都有點挪不開眼睛。
“後輩口中多嘉許之意,想來他們這個無君之朝便是脫胎於此?
”後輩提到的太少,劉備隻能盡力猜猜:
“變革天命,順應人民,此應為後世之朝立身根本。
”孔明則是想起來了他送給後輩的那副字帖上書的榮耀屬於人民,做出了猜測。
“既無皇帝,也無王公,世家不顯,百姓治國。
”孔明感覺還是很難想象後輩的朝代究竟是個什麽樣子。
朝廷腐敗便需要革命嗎?
劉備倒是想起來了那句振聾發聵的“蒼天已死黃天當立”,以及後人評判此時的“豪民侵陵,分田劫假。
厥名三十稅一,實什稅五”,捫心自問:後漢腐敗乎?
這個問題很難有個答案,一旁孔明倒是在興緻勃勃點評後世對他的蓋棺定論。
“這楹聯的攻心和寬嚴之論說的不錯,攻心之意與上兵伐謀相近,消除反側之人便是攻異己之心,如此之手段亦與後世那位太祖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有相通之意。
”
“這下聯同樣也認為要寬嚴相濟,法家的‘鉻金百鎰,盜蹠不掇’與儒家的‘刑罰世輕世重’需要按情況采用。
”
“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寬嚴相濟才是治理地方最正確的決斷。
”
蔣琬馬良兩人滿臉讚歎:“軍師高見!
”
【進門就能看到諸葛亮像後面的靜遠堂。
為什麽叫靜遠堂?
擡頭我們能看到武侯祠主殿的是一塊烏木,上面刻了淡泊明志寧靜緻遠八個字。
這八個字來源於丞相的《誡子書》,亦是丞相的處世格言,也是靜遠堂的名字來源。
】
“雖不如昭烈廟大氣,但武侯祠用心尤甚!
”劉備頗為感歎,廟雖然不大,但不論是楹聯題字,還是祠名選擇以及廟梁之上特意刻字,處處都能透露出來後世人對於孔明的尊重和用心。
“嗨,大哥,不都說了嘛,咱都是蹭的軍師香火。
”張飛大笑著拍拍劉備胳臂:
“雖然俺老張是大哥你的陪祀,但換個角度想,咱們都是軍師的陪祀呢,沒見大哥那廟名都沒了麽。
”
關平小聲道:“可至少祭拜大伯的人還是挺多的呀……而且三叔,你看伱塑像都被弄成那個樣子了。
”
張飛臉色一窒。
“而且,大伯白帝托孤名傳後世,也當得起賢名了。
”
張飛想起來自己的死法愈加說話不得。
哼!
俺老張果然還是覺得關興這個侄子更親近一點!
劉備失落之意緩解不少。
【武侯祠陪祀與張飛殿類似,也是三世同祀,分別是丞相之子諸葛瞻,以及丞相之孫諸葛尚。
諸葛瞻字思遠,掌權時對內沒有匡正劉禪寵信宦官的行為,對外貽誤戰機導緻自己兵敗身死。
但公允的說,丞相一直忙於北伐,逝世時僅來得及給八歲的諸葛瞻留下一封《誡子書》。
對於孩子的教育是缺失的,且蜀漢後期出師表人才已經用盡,劉禪也病急亂投醫,寄希望於相父的兒子能創造奇跡。
但最終綿竹失守,諸葛瞻戰死時年三十七,諸葛尚與父同死,時年十九。
】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