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穿成作精老太,别人逃荒我開荒

第一卷:默認 第267章 竹編夾泥牆

  田貴家宅基地小,加上那片小竹林也擺不下“小三合”,隻能分兩層。

  上面有堂屋正房和拐角廂房,足足的三間卧室。

  從廊檐下五步台階又有幾間屋,靠着半垛土壁是豬圈柴屋和竈房,生活設施樣樣齊全。

  看着自家窩棚轉眼就換成土牆房子,以後在附近栽上果樹竹林,就是規規矩矩的一戶人家,田貴是精神抖擻,扛着木梁上牆一點都不累。

  桃兒娘用背單背着奶娃娃小四兒,穿梭在人群裡給衆人倒水喝。

  她這幾天都是在幫忙燒水。

  集體幹活,但大家都回家吃飯,這水還是需要主家預備的。

  桃兒娘無法挑土,就在外面搭了竈,專門幫各家燒水。

  田桃兒姐弟三個也是不閑着,除去最小的小溪跟着娘往各家各處送水。

  田桃和小泉也在搬沙,送工具,人小力氣小,全憑腿腳快,兩人也能合掙一個工分。

  江枝過來看時,田家的牆也已經進入尾聲了。

  “田貴,驿站那邊你要的木闆已經清理出來,什麼時候都可以去取!”江枝道。

  田貴的銀錢不夠,已經跟江枝說好借錢。

  各家修房造屋從來就沒有預算多餘的,隻會差着一大截。

  于是江枝私下給衆人說過,錢不夠的可以借,請夏秀才幫忙寫借條來,自己的糧款撥出來補貼。

  至于她自己材料費夠不夠,到最後再取現銀用就是。

  田貴聽到自己要的木料有下落,趕緊點頭:“謝村長!”

  他之前修房隻想着修兩三間就行。

  可活一幹起來,别人一說,腦一熱,反正一輩子能修房的機會沒幾次,要修就做好,多苦幾年,讓孩子們都有幾間好屋住。

  這樣上下一鋪展開,以前的銀錢明顯的就不夠了。

  田家土牆夯好,緊接着又是其他人家,一如既往的快。

  可在剛過十二天時,整個工程就停下了。

  這時候修房已經到排位七号的夏秀才家。

  夏秀才說不用夯土牆,他想要編竹夾泥牆的房子,若是不方便,就暫時不修。

  這讓土建隊們有些犯難了!

  編竹夾泥牆也是巴郡的一種常用建築方式。

  竹編夾泥牆,下為木闆,上為竹牆,可以整牆為窗

  木料做出房屋框架,用竹片編出牆壁,竹牆兩面抹上加有麻絲草節的黃泥,等泥半幹就要抹上厚厚的石灰。

  因為是木竹編,方便拆卸,也能開大窗,牆壁結實、光線明亮。

  白牆青瓦,竹林掩映,很适合煙雨蒙蒙中的采光和通風。

  采光和通風是夯土牆不能比的。

  夏秀才道:“明窗伴讀,寬廊刺繡,吾家之願,如果不是,就不用修房。”

  他喜歡窗下讀書,秀才娘子也需要明亮光線繡花。

  土牆房不是他想要的,住夯土牆還不如住現在的窩棚,至少外面有給他家專門搭建的草棚子。

  怎麼辦?

  幾個小組成員很快碰了一個頭,商量一下秀才家怎麼修!

  夏秀才在村裡教人識字。

  雖然大家忙裡偷閑學習的時間不多,但每一次新知識的震撼,讓村民下意識起了崇拜和尊重。

  還有秀才娘子婆媳接生雖然隐瞞了真正的情況,但桃兒娘生完孩子,她家田桃背着帶血衣褲和被子去河邊洗,大家都是看見的。

  産時出血不止還能讓秀才娘子救回來,那是神術,所有人都自然而然的想到博學多識的秀才身上。

  現在神人一樣的秀才公隻想要竹編牆,又不是什麼天大的事,有什麼做不到的。

  田貴道:“其他人如果怕耽誤時間,我就把我修好的房子讓出來,我重新搭窩棚就是。”

  他這一輩子對夏秀才一家都要感恩戴德,救了家裡幾個人的命,秀才公要的東西一定要辦到。

  江枝此時不在,跟小滿去平川縣了。

  徐二瑞認真道:“秀才公的事,我已經問過木匠師傅,木梁木柱費時,竹編也需要三年以上的慈竹。

  距離過年還有一個月,隻能先砍竹準備。另外,我家和小滿也不修房,把時間騰給秀才公吧。”

  “啊!你家不修房,那你娘要是知道了,我說村長知道能答應嗎?”徐根生提醒道。

  徐二瑞點頭:“我娘肯定答應,我家屋子還能住人,早一天,晚一天都不要緊。”

  這事他能做主!

  江枝之前跟徐二瑞說過,全村修房這樣大的事情,難免不會出個變故,要有停工改期的準備。

  原計劃是要在年前兩個月内把各家的土牆房蓋好,能躲過綿綿冬雨和春雨。

  這不變數就來了嗎,夏秀才這裡想改就改。

  村裡雖然抽了竹簽給各戶排位,其實有蹊跷,娘是故意把自家的位留在最後。

  本來就沒有寫十九二十号,當時兩根空簽在外面,自家最後怎麼抽都是尾數。

  娘說山上的屋子雖然簡陋,但不漏雨不漏風,還有暖呼呼的炕。

  村裡倉房這邊也随時可以住人,不用現在跟村人亂哄哄的擠。

  就連小滿家的排号雖然十五,到時候也會找理由挪後的。

  徐根有和田貴等人對二瑞的通情達理很是喜歡:村長大義,她生的兒子也耿直。

  于是,夏秀才家的竹編泥牆房和村裡夯土牆同時進行。

  至于匠人師傅……徐二瑞都沒有等江村長回來,自己去找趙書吏,他想從驿站花錢雇幾個匠人。

  被官府調過來修驿站的工匠都是個頂個的能人,徐家村的動靜他們這些天也知道。

  徐家村這幾天不停變出新房子的事,早就在服徭役的民工中傳開。

  趙書吏進村來瞧過,除去比平時人家修房的人多點,沒看出有啥門道。

  口中說着“奇事”“怪事”“這村人不愧是縣令常念叨的”話,心裡早已經把徐家村上升了幾個台面。

  章縣令最是民生為重,因為交糧,還給這裡的村長送手書,必定是與衆不同的。

  對徐家村的人,趙書吏态度格外和藹。

  手底下的人自然也有眼色。

  有徐長明在當安保,民工幾次被攔住,不好進來,可從趙書吏那裡,工匠師傅們還是打聽清楚。

  這裡全村半數以上外來戶,拖家帶口逃難的流民……沒錢……互助修房……記工分……

  這些或熟悉、或陌生的字眼像是浪潮拍打着每個人的腦海。

  聽不懂!

  這邊稀奇古怪的事情引得修驿站的民工議論紛紛,話裡話外都離不開徐家村。

  現在聽到徐二瑞想雇人,頓時人人都望向趙書吏,想掙點外快的同時聽點熱鬧。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