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成,我今個就出去找幾個手巧的婦人來,這些餃子、馄饨還是要包得好看。
”潘氏是個婦人,知道好看的東西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,想起大戶人家的冰窖,又提議說:“在從街上買些冰回來,這些東西還是要新鮮才好吃。
”
阿滿點頭,要不是這個時代沒有冰箱,她還真想整出幾個冷凍素食,雖然有冰賣,可超市需求量大就有些劃不來。
“我雇人在超市後院挖兩個冰窖出來,今年咱們自己凍些冰,明年就不用買别人的了。
”
“成,您安排就行。
”
這些小事阿滿不操心,有三舅操心她也放心,想起買人的事兒,阿滿看着潘氏,三舅母以前是大戶人家的管事嬷嬷,該是最會看人。
“三舅母,我今個來還有件事要麻煩你,家裡五個作坊,管事不夠,這天氣冷了風幹雞鴨還有熏房都要開工,人手就不夠了。
還要麻煩你一次,去牙行幫忙挑幾個人,還有我身邊也需要一個跑腿的,您眼光好。
”
這是潘氏拿手的事兒,更何況還是自己外甥女拜托的事兒,她一口就應下了。
出了超市,阿滿直奔南市打鐵鋪,已經是秋天,鐵匠鋪子裡依舊燥熱,燒紅的鐵漿散發陣陣熱意。
打鐵漢子上身打赤膊,汗珠依舊順着脊背往下淌,脖子裡搭的布巾子已經被汗濕。
“誰啊?
這會要打烊了。
”漢子聽見敲門聲兒,不耐煩的應一句,沒看到鋪子門已經關了嗎?
打鐵需要官家允許,他家時代打鐵,靠這門手藝,家裡倒是不愁吃喝,所以到點兒他就關門。
“鐵大哥,我是青松村張家的,去年定了好多個鈎子,還記得不?
”在超市談事耽擱時間了,來這兒就有些遲了,阿滿又不想明天再跑一趟。
明天有明天的事兒,阿滿沒聽到回應,又敲了幾下,裡面又當當打鐵聲,她知道裡面有人,“我這次還是來定鐵鈎子的!
”
漢子滿是厚繭的手,随意抹一把額頭的汗珠,沉思一會兒想起去年事兒,一次定那麼多鐵鈎子,他印象很深。
這麼想着,他去開了門,看在是個大主顧的面子上,他打算見見,門一開就看到阿滿那張笑臉。
伸手不打笑人臉,男人沒說拒絕的話,阿滿知道耽擱人家時間了,拱手表明來意,“鐵大哥,我這次來還是定鐵鈎子,這次需要的多,您看能提供多少個。
家裡熏制雞鴨鵝用的!
”
這個朝代對鐵質兵器管制,對普通農戶家用的工具不咋管制。
風幹雞鴨可以用草繩吊起來,可熏制不成,熏制房裡是要點火的,阿滿怕火燒起來,草繩堅持不住,再把雞鴨鵝掉進火坑裡就麻煩了。
“最多能給你做一千來個,再多就不成了。
”
“成成成。
”阿滿一喜,這可不少了,
想想家裡的大小,去年的鐵鈎子還有幾百個,加一塊熏房裡就差不多夠了。
“一家隻能用定這麼多!
”
漢子收下十來兩定金,送人出門,垂眸又提點一句,“一家就這麼多!
”
阿滿詫異,看這人黑紅的一張臉,沒想到還挺有想法,忍着笑意點頭,“好的,知道了,做好以後,麻煩鐵大哥去圓滿超市說一聲,自然有人來結賬取貨。
”
“好!
”
秋風飒飒,傍晚的風對着橘紅色的晚霞迎面吹來,已經帶上一絲涼意。
阿滿吹着風欣賞絢爛的晚霞,心裡想着要是鐵鈎子不夠,可以拜托外婆家去再去定些。
一手握缰繩,一手放在屈起的膝蓋上,姿态閑适肆意,左邊缰繩拉緊,大青秒懂主人心意,嘚嘚跑進劉家莊裡。
劉屠戶正要收攤子,聽見騾鈴響轉頭看過去,看到熟人眼睛眯縫成一條線,“張東家來了?
可是要買肉?
今個可來遲了啊。
”
家裡兩個兒子去阿滿家的超市做工,阿滿在劉屠戶嘴裡的稱呼也晉級了,成了張東家。
“不是來買肉,是來定肉”
阿滿去年就想吃火腿,可是在鎮上貨行轉悠一圈,都說沒有聽過什麼火腿,難道是不叫火腿嗎?
對于吃貨來說,就沒有解決不了的,買不到自己做呗,不過等火腿能吃也是一兩年以後了吧,火腿這個東西,時間越久風味越濃厚,越是香醇。
是個耗時又耗耐心的事兒,她有些後悔去年沒做了,當時還是手頭緊兒。
“東家要這麼多豬腿?
”劉屠戶滿是肉的臉,聽完阿滿話,驚得後退一步,臉上的肉裡抖了幾下,“豬每天現殺,一次可湊不到這麼多,咱鎮上這麼多肉攤子,加一塊一天也就能出幾十個豬腿。
您還要的是豬後腿,就更少了,這麼多豬腿吃不完就壞了。
”
看劉屠戶有些擔心的臉,阿滿忙擺手解釋,“我是要做吃食,不會浪費的,差不多需要一兩千隻豬後腿,你這段時間每天有多少個豬後腿就給我送過來就成!
”
送走阿滿,劉屠戶回頭喊婆娘,婆娘出來他把圍裙遞給婆娘,轉身進院子把騾子趕出來。
“我去找我那幾個殺豬兄弟聊聊去,咱們有大生意了!
”
“風風火火的,這男人也不說清楚,真是急人!
”
他家一天也就宰一頭豬,現在加上給超市供貨,一天也就兩頭,後腿加一塊4個,這錢光靠他家也掙不了多少,有錢大家一起賺呗。
加上另外幾家殺豬鋪子,估計一天能給張家供十來個豬後腿。
村裡婦人們三五成群地閑聊着,擡頭看看山上星星點點的黃色,感受着風裡的涼意,猛吸一口飒爽的秋風,“阿滿家是不是也該做風幹雞鴨了。
”
在院裡撒碎苞米喚雞鴨回家的婦人,聞言放下瓢,也走出去,加入閑聊,要是又像是去年,年前又能掙不少銀子,今年的年也能更肥些。
村裡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小媳婦或者婆娘在作坊做工,為了照顧村裡人,招工的時候阿滿特意吩咐,每家幾乎都招了一個人。
這樣每家一年也能多掙七八兩銀子,家家戶戶的日子都好過不少兒。
不過每家每戶都還有不少婦人沒活幹,畢竟古代不像現代,家裡孩子都多。
騾鈴響起,阿滿進村剛走到村中央的大槐樹下,就被攔住去路。